期刊简介

               《中华中医药杂志》原名《中国医药学报》,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的国家级高级中医药学术期刊,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所属的自然科技期刊中反映中医药研究进展的中医学科杂志。                

点击详情 >

主管单位: 中国医药学报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出版部门: 《中华中医药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1673-1727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11-5334/R

邮发代号: 18-90

出版周期 月刊

创刊时间 1986

出版地区 北京

出版地区 北京

订购价格 1540.00

杂志荣誉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优秀期刊一等奖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首页>中华中医药杂志
  • 杂志名称:中华中医药杂志
  • 主管单位:中国医药学报
  •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国际刊号:1673-1727
  • 国内刊号:11-5334/R
  • 出版周期:月刊
期刊荣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优秀期刊一等奖期刊收录:剑桥科学文摘, 知网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哥白尼索引(波兰)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7年第6期文章
  • 李东垣“阴火”理论探析

    李东垣创立脾胃学说,为内伤发热证治提供了“甘温除大热”的新途径.然而,李东垣在其脾胃学说中引入了“阴火”一说,病机阐述又不甚明确,致后世争论颇多.笔者通过研究,认为阴火乃脾肺气虚,气机失常,脾不能升清阳,肺不能敛元气,阳气由阳分入阴所致.阳气在阴分为阴火,在阳分为元气,而人体阳气总量是一定的,故阴火与元气势必此消彼长而不两立.阴火产生之机理既已明确,则阴火治法,即补脾胃、泻阴火之内涵亦可知也.......

    作者:陈梓越;李奕诗;蓝海 刊期: 2017- 06

  • 亚健康阳虚体质人群躯干功能区红外热图特征初探

    目的:探讨亚健康阳虚体质人群躯干功能区红外热图典型特征.方法:将94例研究对象分为健康平和质组30例、亚健康阳虚质组34例和亚健康阴虚质组30例,采用DH-2010-B型短焦距非制冷远红外热像仪和IRMView热图分析系统采集并分析热图.结果;阳虚质三焦温度呈“倒金字塔”分布,具有“上热下寒”特征,热图表现为胃脘温度低,腹部呈“水池样”改变,局部有一个或多个“冰块样”低温区;阴虚质热图表现为胃脘温......

    作者:周浩;朱佳玲;江南;王芹芹;黄祖波;余葱葱;王超 刊期: 2017- 06

  • 胎息与中医养生

    胎息是古代中医养生方术之一,是指达到鼻口呼吸停止,如婴儿在母胎中时的呼吸状态.实现胎息的主要方法是行气和服气.行气是对自身呼吸和内气运行的调控,服气是将各种不同的“气”作为维持人体生命的一种食物来“服食”.二者虽有不同,但很难划清界线.早期的胎息实践以闭气法为主,后来逐渐以调息法逐渐取代了闭气法.胎息的本质与要诀是形神合一、宁神静气.现代研究表明,修炼胎息,可以培育元气,涵养精神,治疗疾病,延长生......

    作者:程志立;赵明宇;曹向阳;刘剑锋;秦培洁;王柳青;程志强 刊期: 2017- 06

  • 基于国家统编教材的现代中医内科学理论体系框架初探

    现代中医内科学理论体系框架以国家统编教材为载体构建、发展和完善,逐步形成了更适合临床实践和人才培养的现代中医内科学理论体系框架.现代中医内科学理论体系框架经历了基础、探索、发展与稳定4个时期,由于时代背景、临床需求及教育教学目标的不同,编写思路及框架结构存在差异和特色.笔者通过对统编一到九版中医内科学教材的研究,梳理不同时期理论体系框架的特点,总结概括理论体系框架的基本结构与内容,并对框架的演变过......

    作者:林燕;赵程博文;翟双庆 刊期: 2017- 06

  • 基于术数阴阳及气论阴阳探讨阴升阳降的科学性

    阴阳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核心的概念,《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积阳为天,积阴为地”,“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因天人相应,所以人体内的清阳之气轻升而在上,浊阴之气重降而在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又说:“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府”.这些理论告诉我们:阳主升发而在上,阴主沉降而在下,这是阴阳的本性.然而,在现实中却存在着和“阳主升,阴主降”相反的现象和生理......

    作者:王磊;许小敏;卢志伟;刘永琦;朱向东;张利英;李程豪;张艳辉 刊期: 2017- 06

  • 从火热辨识鼻鼽

    风寒暑湿燥火六淫皆可致病,现代多从风寒、寒饮等角度论治鼻鼽,但对于火热导致鼻鼽论述较少.鼻鼽有阴寒之证,亦有火热之证,不当偏执一面.病邪在致病过程中不断发生转化,临床辨证应当详求病机,有此症状当探求机制,无彼症状亦当明了其原因.火热为主的鼻鼽与寒性鼻鼽临床表现可有诸多相似之处,然致病之本不同,施治则因之而异.文章从阴以阳为主,感邪多热化;鼻鼽所因,风木火湿;火热之鼽,主症辨析3个方面来论述火热在鼻......

    作者:刘华;阮芳华;袁卫玲 刊期: 2017- 06

  • 中医燥热体质分型标准和应用建议

    临床发现9种中医体质分类法,分别是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气郁质、血瘀质、痰湿质、湿热质、特禀质,在本地区运用存在局限性.根据中医体质分型的依据和量表构成的格式,结合临床实践和前期16292例体检者中医体质调查统计结果验证中医燥热质分型标准和量表,并介绍燥热质量表应用和燥热质健康调养方法.通过中医异法方宜论论述燥热质的形成,燥热质者患燥热证的选方用药,燥热质与阴虚质、平和质的鉴别,强调制定......

    作者:张灵芝;林棉;何希俊;张韵 刊期: 2017- 06

  • 《类证治裁》木郁论治浅析

    《类证治裁》为清代医家林佩琴所著,书中虽未对木郁证作专篇论述,但其对木郁之见解在“郁症论治”“肝气肝火肝风论治”篇中有着充分体现.从运气学说出发,林佩琴认为按五行相因之理,木郁应为其它郁证之先导,可传变发展为五郁;从病机演变规律来看,木郁日久可生“化火、化风”之变,涉及临床多种病证;在遣方用药方面,林佩琴善用古方,灵活化裁,主张“用药不宜刚而宜柔,不宜伐而宜和”.文章整理分析该书中有关木郁证之论述......

    作者:焦海燕;严志祎;周岩;马庆宇;薛哲;李晓娟;潘秋霞;刘玥芸;陈家旭 刊期: 2017- 06

  • 左归丸含药血清对高糖负荷ICR小鼠早期胚胎发育的影响

    目的:研究左归丸含药血清对高糖负荷下ICR小鼠早期胚胎发育的影响.方法:使用含0、20、40、60mmol/L葡萄糖的人类输卵管液培养液(HTF)对ICR小鼠胚胎细胞进行体外培养,观察2-细胞率、囊胚细胞率、囊胚细胞数的变化.选择显著抑制ICR小鼠早期胚胎发育的适宜葡萄糖浓度同时添加5%或10%左归丸含药血清体外作用于胚胎1-细胞,观察2-细胞率、囊胚细胞率、囊胚细胞数的变化.结果:胚胎细胞在添加......

    作者:郝璐;洪洁薇;张晗;王颖莉;许凯霞;牛婷立;冯前进;牛欣 刊期: 2017- 06

  • 支持向量机在高血压病中医证候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探索支持向量机方法在高血压病中医证候诊断中的应用,为高血压病中医证候诊断合理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MATLAB7.0环境,采用支持向量机(SVM)学习算法,以常见的21个症状、舌苔及舌体、脉象的量化数据为输入,高血压病证型为输出,建立基于SVM的高血压病中医证候诊断模型,并使用419例样本进行训练,130例样本进行测试.结果:总体准确率为90.0%.结论:基于SVM建立高血压病中医证候......

    作者:许明东;马晓聪;温宗良;唐莎莎;杨小英;黄万众;岳桂华 刊期: 2017- 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