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中华中医药杂志》原名《中国医药学报》,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的国家级高级中医药学术期刊,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所属的自然科技期刊中反映中医药研究进展的中医学科杂志。                

点击详情 >

主管单位: 中国医药学报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出版部门: 《中华中医药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1673-1727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11-5334/R

邮发代号: 18-90

出版周期 月刊

创刊时间 1986

出版地区 北京

出版地区 北京

订购价格 1540.00

杂志荣誉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优秀期刊一等奖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首页>中华中医药杂志
  • 杂志名称:中华中医药杂志
  • 主管单位:中国医药学报
  •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国际刊号:1673-1727
  • 国内刊号:11-5334/R
  • 出版周期:月刊
期刊荣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优秀期刊一等奖期刊收录:剑桥科学文摘, 知网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哥白尼索引(波兰)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7年第11期文章
  • 基于现代名老中医经验的慢性支气管炎病因病机及证素规律研究

    目的:基于现代名老中医经验,分析探索慢性支气管炎的病因病机及证素分布规律,为揭示其病因病机提供依据.方法:基于已建立的《现代名老中医肺病数据库》和《期刊中医肺病数据库》,建立《现代名老中医诊治慢性支气管炎文献研究数据库》,利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慢性支气管炎主要病因(1365条)有外感、内伤、痰、虚、寒、热等,病机以肺失宣肃、痰浊阻肺、气虚、痰热犯肺、肺失清肃较为常见.病性证素......

    作者:白云苹;李建生;李庆磊;马锦地;李杭洁 刊期: 2017- 11

  • 肺痹病因病机探析

    肺痹是以咳、喘、上气、呕、烦满、脉微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古代疾病名称,其病名早出现在《素问·痹论》中.痹证可按病位、感邪性质分成两类;肺痹之病因病机大致可分为5个方面,即:皮痹不已,内舍于肺;外邪内伤,直达肺腑;七情用过,耗伤肺气;中焦受害,土不生金;少阴不足,肺金失煦.此5类病机,对现代复杂疾病中归属肺痹范畴的疾病辨治具有参考和指导意义.......

    作者:姜海丽;范欣生;陈菲 刊期: 2017- 11

  • 论子午流注针法质疑

    近860年来,子午流注针法受到不少医家质疑.古代医家汪机、马莳、张景岳、李学川、李盛卿,以及当代医家王鹏、卓廉士等,对子午流注针法的起源、经脉腧穴五行属性、干支配合、时穴对应、开穴方法、开穴结果等提出了质疑,甚至斥之为“杜撰”或“臆说”.应该如何看待这些疑问,笔者认为既要勇于正视又要科学分析,不能简单地用猜测或未公认的理论进行否定,而要结合实际,学习这种中医时间医学的应用范式,创新性探索个性化的人......

    作者:苏绪林 刊期: 2017- 11

  • 从“络风内动”探讨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病机

    从“络风内动”探讨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病机,首先论述了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络病”学说,其次从3个方面: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糖尿病、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末梢病变、心力衰竭合并肾功能衰竭论述了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络风内动”病机,着重从中医基础理论和西医微循环障碍与中医“络病”的关联阐释了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络风内动”的病机.......

    作者:王婧文;孔维颖;魏蔚;王显 刊期: 2017- 11

  • 管炎威《救护学讲义》“引药”特色探析

    引药归经的理论由宋金元时期的张元素首次系统提出.补充了唐朝以前众医家对中药归经避而不谈,只言药物主治的不足,提高了后世医家在药物使用上的靶向性,对后世中药学理论体系的建立起到了深远的影响.民国时期岭南医家管炎威推崇用中医中药处理急危重症,所著《救护学讲义》中亦提及引药理论.与前不同的是,管炎威不仅继承并发展了六经引药理论,而且提出周身受伤药引与十二时辰药引.将中医时间医学引入药引概念中.管炎威《救......

    作者:钟成;陈凯佳 刊期: 2017- 11

  • 中医学之形而上学基础

    中学为本,西学为用,此乃中医发展之大道.文章从五行人手,指出了戊土、己土的脏腑新意,戊土乃胃和骨,己土乃脾脏和西医之淋巴;从戊土人手,重新厘定了肾脏,肾脏乃大脑、髓和生殖器;从己土人手,重新厘定了心包络和三焦,心包络乃心脏外围之血管系统,三焦乃西医之内分泌系统;从新理解的脏腑人手,重新厘定了精神,精为神之根,神为精之官,精神一家.文章试图为中西医的汇通奠定理论基础.......

    作者:张伟琛 刊期: 2017- 11

  • 基于经络辨证浅析颜面部痤疮分经论治

    颜面部痤疮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皮肤疾病,目前临床多从脏腑从病理因素出发进行辨证.经络辨证是以经络理论为指导,根据经络的循行分布、功能特性、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的相互联系,对病情资料综合分析以识别其病机及证候的一种辨证方法.文章通过分析经络与皮肤、脏腑之间的关系,阐述在颜面部痤疮治疗中以经络辨证为基础,根据患者面部痤疮分布规律循经辨证,循经用药,循经取穴,针药并用,内外同治,以期与中医临床医师相互交流.......

    作者:王栩芮;彭丽;宋宗诌;唐诗韵;郭静 刊期: 2017- 11

  • 论《伤寒论》方每服汤量调整中体现的儒家中和思想

    儒家通过“礼”对“义”恰到好处、不偏不倚的表现,来体现“仁”,其中的“义”又有中和的意思.自西汉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处于相当重要的地位,其思想也影响到东汉末年生活的张仲景,如《伤寒论·序》中提到了“孔子云”等词,而“中和”思想更在《伤寒论》方剂的每服汤量中体现出来.通过调整其中差异来表现维持胃气受纳正常,达至人身气机通畅之和谐.儒家的“义”与《伤寒论》的每服......

    作者:陈楚为;陈明城;肖相如 刊期: 2017- 11

  • 地道药材本义考据

    笔者应用文字学、本草学、历史学、考古学、商品学、民俗学的知识和文献资料,对地道药材一词进行考据研究,结果显示:“地道药材”原为“狄道药材”,后人误将“狄道”写成了同音字“地道”,事过境迁,今人不明.历史证明:真实与诚信才是地道药材的内涵与灵魂.中药疗效好坏关乎中医的兴亡,应大力提倡应用地道药材.重拾狄道古风,再造诚信秩序,是保证地道药材应用的关键.......

    作者:韩静;杨锡仓 刊期: 2017- 11

  • “煨脓长肉”理论的临床运用与理性思考

    各种慢性难愈性皮肤溃疡是中医外科的常见病,多发病.“煨脓长肉”法是中医外科临床治疗皮肤溃疡常用有效方法之一.传统理论认为,该法所涉及的“脓”不仅是外科疾病中特有的病理产物,为热盛肉腐而成,也是外科疾病进展过程中的一种必然结果——正气祛毒外出的一种表现形式.临床实践证明,脓液稠厚,表明元气较充,创面气血来复,预后良好.然而,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发现,病理表现以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的血管炎性溃疡疾病,应当慎......

    作者:郭冬婕;陈瑜;李斌;李福伦 刊期: 2017-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