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中华中医药杂志》原名《中国医药学报》,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的国家级高级中医药学术期刊,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所属的自然科技期刊中反映中医药研究进展的中医学科杂志。                

点击详情 >

主管单位: 中国医药学报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出版部门: 《中华中医药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1673-1727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11-5334/R

邮发代号: 18-90

出版周期 月刊

创刊时间 1986

出版地区 北京

出版地区 北京

订购价格 1540.00

杂志荣誉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优秀期刊一等奖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首页>中华中医药杂志
  • 杂志名称:中华中医药杂志
  • 主管单位:中国医药学报
  •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国际刊号:1673-1727
  • 国内刊号:11-5334/R
  • 出版周期:月刊
期刊荣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优秀期刊一等奖期刊收录:剑桥科学文摘, 知网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哥白尼索引(波兰)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7年第6期文章
  • 名老中医经验挖掘整理规范探索

    为更精确实现名老中医经验挖掘目的,笔者总结近年来此方面工作的经验教训,从病例来源整理规则、病历资料整理规则、不能忽视专家访谈、必不可少的预分析、记录建规则过程等方面探索名老中医经验挖掘整理规范.笔者认为,在名老中医经验挖掘中应用以上名老中医经验挖掘整理规范方法,可以少走弯路、事半功倍,对中医临床知识的客观发现和应用起到帮助.......

    作者:王丹妮;徐立然;李鹏宇;李政伟;吴涛;郭会军 刊期: 2017- 06

  • 以河图洛书为指导的中医治癌思路探索

    从传统文化基因河洛入手,努力发掘河洛中医意蕴,即是重阳气、守静笃、固双本、治未病,并以此为基本原则,结合癌症的病机,初探治癌的基本思路,首先要心疗,其次药疗,其次在中医指导下恰如其分地应用放化疗,使之服从并服务于中医.按照这种思路治癌,既可让患者带瘤生存、带病延年,又可防癌转移,终达到治愈的目的.溯流从源治癌思路,将传统与科技有机结合起来,加深对中医的认识,提高治癌疗效,让中医回归本位,发扬光大.......

    作者:罗安明;李忠 刊期: 2017- 06

  • 中医健康管理平台架构

    国家对健康服务业日益重视,中医健康管理应当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文章通过分析中医健康管理的理念,从中医健康管理的核心及过程实现出发,认为从健康状态表征参数采集到状态辨识可以判断健康状态,把握中医健康管理的核心,从而提出了中医健康管理平台的架构,以期为中医健康管理模式提供参考.......

    作者:俞洁;林雪娟;杨雪梅;赖新梅;闵莉;李灿东 刊期: 2017- 06

  • 关于中医疗效评价若干问题的思考

    中医药疗效评价的主要指标有症状、证候、生物学指标及生活质量、生存期等.基于患者生活质量、生存期的疗效评价研究,既符合中医药的诊疗特点,研究结论又较易被国际医学界认可.在病证结合的模式下,在不干预中医药个体化诊疗的前提下,以患者的生活质量、生存期等指标作为中医药疗效评价的主要指标,应是构建中医药疗效评价体系的重要导向.......

    作者:于东林;丁宝刚;王斌胜;孙喜灵 刊期: 2017- 06

  • 中医传统思维发展之“伤寒论” “内伤学说”到“外损致虚”的认识推进

    东汉时期,张仲景在继承发扬古医经家医学理论的基础上,以外感伤寒病为研究对象与实践基础,撰写《伤寒论》,后世将其奉为“方书之祖”,经历代医家的不断充实发展,渐成“治病之宗本”;至于金元,李东垣由“此百万人岂俱感风寒外伤者”的思考,创立“内伤学说”;清代吴澄羽翼东垣,提出“外损致虚”说,强调外感类内伤的虚损辨治法.这3次理论的突破和丰富伴随着临床积累与实践需求,体现了中医传统思维的发展与创造力.......

    作者:徐雯洁;王键;徐世杰 刊期: 2017- 06

  • 浅谈中医学思想与“精准医学”理念的相通之处

    随着基因组、蛋白质组及大数据技术的发展,现代医学开始向“精准医学”时代迈进,将极大推动医疗水平的发展.但精准医学的发展同样面临着巨大的实际困难与严峻的挑战.而中医学的辨病、辨证、辨症三级诊疗模式,三因制宜,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以及治未病思想和体质学说等思想与现代“精准医学”理念有着诸多相通之处,应该充分发挥中医学的优势,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使传统中医学更好地为祖国的医疗卫生事业服务.......

    作者:郑好飞;杨巧丽;刘颖 刊期: 2017- 06

  • 中药安慰剂质量评价思考

    为探讨中药安慰剂质量的评价方法,检索近10年发表的中药安慰剂制备及质量评价相关文献,对目前安慰剂制备和质量评价方法进行总结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思考.质量评价方法有内在指标成分测定和外观评价(人工打分法和电子仿生测评法)等,但尚无统一标准,多数研究报告内容不详.因此,制定科学、规范的质量评价标准,从中药安慰剂质量评价的客观指标、主观使用感受等方面综合评价安慰剂质量,对安慰剂的真实作用和临床试验......

    作者:李秋爽;曹毅;季聪华;刘姗;张颖 刊期: 2017- 06

  • 章太炎论医学训诂及章次公拜太炎为师

    太炎先生极为重视医经训诂,谨举数例说明之.太炎称《伤寒论》之“几几”为牵绊而不灵活之意,则其读音当为“jinjin”,读为“shushu”大误.太炎称国内医家疏于训诂,而日本医家重视训诂.章次公与太炎为同宗本家,次公当时已是著名医家,拜太炎为师学医,颇受同人批评讥刺.次公立志坚定,撰文申述己意,对章太炎评价甚高.这是民国期间中医拜师一则嘉话,时至今日,仍有启发借鉴意义.......

    作者:钱超尘 刊期: 2017- 06

  • 基于整体、动态、个性化的中医疗效评价框架的构建

    疗效是中医发展的源动力,建立国际公认、科学且系统的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方法体系,是中医药自身发展并与国际接轨的迫切需求.中医药治疗疾病干预过程的复杂性、干预治疗手段的多样化和干预目的多维度,中医治疗手段的复杂化使疗效评价方案难以统一实现.文章针对中医疗效评价发展现状存在的瓶颈,提出了遵循中医整体思维的基于整体健康状态动态、个性化测量的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方法体系,为进一步完善中医临床诊疗体系,发挥中医药......

    作者:王洋;李书楠;王昌恩;林雪娟;李灿东 刊期: 2017- 06

  • 探讨证本质研究在完善中医辨证论治体系中的意义

    随着证素、微观辨证、病证结合等新的辨证手段的提出,使得中医辨证论治体系得以进一步完善.但是,面对全球化的背景,中医辨证论治体系实现现代化、走向世界,仍然是一个重大的挑战,究其根本原因在于“证”的生物学基础不清.因此,笔者通过详述系统生物学和“方证”关系在中医证本质研究中的意义,深入地探讨了中医证本质研究中亟需解决的问题.为了能够建立更为完善的辨证论治体系,终提出证本质的研究应该:首先,遵循“方证”......

    作者:李晓娟;陈家旭;刘玥芸 刊期: 2017- 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