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中华中医药杂志》原名《中国医药学报》,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的国家级高级中医药学术期刊,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所属的自然科技期刊中反映中医药研究进展的中医学科杂志。                

点击详情 >

主管单位: 中国医药学报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出版部门: 《中华中医药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1673-1727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11-5334/R

邮发代号: 18-90

出版周期 月刊

创刊时间 1986

出版地区 北京

出版地区 北京

订购价格 1540.00

杂志荣誉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优秀期刊一等奖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首页>中华中医药杂志
  • 杂志名称:中华中医药杂志
  • 主管单位:中国医药学报
  •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国际刊号:1673-1727
  • 国内刊号:11-5334/R
  • 出版周期:月刊
期刊荣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优秀期刊一等奖期刊收录:剑桥科学文摘, 知网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哥白尼索引(波兰)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7年第1期文章
  • 开窍类中药促透及透皮吸收的研究概况

    天然透皮吸收促进剂具有起效快、效果好、不良反应小、无污染等优点,以开窍药为典型,其经皮给药系统治疗具有显著的疗效.开窍类中药有效成分不仅本身能够透过皮肤而被吸收发挥作用,也可作为药物的促透剂促进药物的吸收增加疗效.文章就透皮吸收机制,开窍药实验研究等内容做一综述,以期为后续关于透皮吸收的研究和中药透皮给药系统新剂型的研究提供参考,进而促进中药透皮吸收制剂的发展.......

    作者:叶秋莹;王晖 刊期: 2017- 01

  • 中医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新进展

    现代医学对动脉粥样硬化(AS)发病机制的深入探索,不断启发着中医药对AS病因病机的认识.目前研究认为,AS是由多种原因导致的复杂疾病,其发病不单纯是由于“痰、瘀、毒”三因素,脾肾亏虚,营卫失调,肺失治节亦是导致AS的重要原因,因此,选用单一作用靶点药物很难取得满意疗效.而中医药具有多重作用机制,为有效治疗AS提供了可能.近年来临床采用具有补肾、活血、化痰、益气、化积等功效的方药防治AS取得了较好疗......

    作者:庞树朝;张军平;陈美玲;吕仕超 刊期: 2017- 01

  • 脉诊检测分析仪的研究进展与新思路

    文章从中医脉象物理变量监测分析为出发点,以采集脉象变量的脉象换能器为主线,对市面上各型中医脉诊仪进行了概述且对常见的便携式、穿戴式设备采集脉搏波的原理进行了总结.将目前中医脉诊仪的发展以及便携式无线脉搏监测系统的应用与中医脉诊理论做比较,并对传统中医脉诊仪和便携式无线脉搏监测设备各自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梳理分析.提出未来中医脉诊仪实现小型化、移动智能化的新思路,便于中医脉诊走进社区、融入家庭、贴近个......

    作者:蒋颖;刘聪颖;张亚丹;汤伟昌 刊期: 2017- 01

  • 放化疗所致骨髓抑制的研究进展

    随着目前癌症患者的急剧增加,放疗、化疗是临床治疗肿瘤的主要手段,其中,化疗杀伤患者体内残余肿瘤细胞,可提高疗效,改善预后.但其不良反应——骨髓抑制,往往是造成患者不能按时足量完成化疗,或导致患者发生严重感染而病死的重要原因.检索近10年国内外有关骨髓抑制病理变化与治疗的研究文献,综述放化疗所致骨髓抑制的研究进展,明确放化疗后骨髓抑制的人体各种病理变化与治疗,综合传统中医药与现代医学研究的放化疗所致......

    作者:范奎;代良敏;伍振峰;杨桂燕;杨明 刊期: 2017- 01

  • 基于系统生物学组学技术的缺血性脑血管病中医药研究新思维

    系统生物学是一种整合型大科学,它从系统水平来分析和研究生物学系统;中医学的核心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两者的本质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系统生物学组学技术为缺血性脑血管病中医药研究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为缺血性脑血管病中医药防治进行有效的指导和反馈,也将成为今后中医药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现代化研究的重要方向.......

    作者:孟胜喜;霍清萍;王兵;彭文波;王宇新;梁芳;黄侃;汪天湛;李文涛 刊期: 2017- 01

  • 浅谈中医对寨卡热的认识和治疗思路

    根据寨卡病毒病发病的地理气候、发病特点及临床表现,认为寨卡热符合中医学的“瘟疫”范畴,当从温病理论进行诊治.以中医温病卫气营血理论为指导,将该病分型分期,提出可能的治疗方案,为该病的治疗提供一定的思路.......

    作者:李泽希;邱文梅 刊期: 2017- 01

  • 中医药预防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的新思路

    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以下简称心衰)因其较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已成为一个重要的临床和公众卫生问题.积极有效地预防或减少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心衰的发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气虚血瘀是AMI和心衰共同的病理机制,以中医“治未病”理论为指导,在中医辨证论治基础上,以益气活血为主要治则,早期干预,以降低AMI后心衰的发生率,是中医药防治AMI后心衰的新思路.......

    作者:邢冬梅;李彬;朱明军;王永霞 刊期: 2017- 01

  • 浅谈尤昭玲教授体外受精-胚胎移植中医调治诊疗框架与策略

    文章阐述了尤昭玲教授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应用中医调治诊疗框架与策略.近期辅治方案框架为三期三法长方案将体外受精-胚胎移植过程分为降调期、促排卵期及移植后期,根据各期的临床特点,除采用相应的中药口服外,还配合耳穴贴疗及药膳饮食,3种方法同时治疗,加强辅治的功效,为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的中医辅助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作者:杨永琴;尤昭玲;游卉 刊期: 2017- 01

  • 论因病致郁对病势和病情转归影响的重要性

    无论是哪个系统的疾病,只要是重病、久病、怪病,被判定为所谓的癌前病变以及尚缺乏有效医疗干预手段的疾病,大多数患者具有不同程度的郁证表现.在临床实践中,医者注重的是解决患者躯体的病变,而忽视因病致郁对病势和病情转归的直接影响.因病致郁能加重原发疾病,延长治疗周期,降低患者治疗的依从性,从而导致医者对原发疾病的干预更加困难化.因病致郁对原发疾病的病势和病情转归产生影响时,应兼顾治疗郁证或转向以治疗郁证......

    作者:邢风举;颜新 刊期: 2017- 01

  • 论中医“证”及“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被认为是中医的基本特点和指导临床诊治疾病的基本原则.文章回顾中医“证”以及“辨证论治”基本概念的形成与发展,认为现在中医理论中“辨证论治”的“证”是一个模糊的定义,混淆了中医固有的疾病、症状(证)、病因病机的概念,认为将“辨证论治”确立为中医的基本特点和诊疗原则是否符合中医的内涵和本质需要深入研究,中医需要对“证”以及“辨证论治”的来源依据和科学性进行探讨和评价,以利于中医的发展.......

    作者:朱敬;朱翰学 刊期: 2017-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