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中华中医药杂志》原名《中国医药学报》,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的国家级高级中医药学术期刊,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所属的自然科技期刊中反映中医药研究进展的中医学科杂志。                

点击详情 >

主管单位: 中国医药学报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出版部门: 《中华中医药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1673-1727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11-5334/R

邮发代号: 18-90

出版周期 月刊

创刊时间 1986

出版地区 北京

出版地区 北京

订购价格 1540.00

杂志荣誉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优秀期刊一等奖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首页>中华中医药杂志
  • 杂志名称:中华中医药杂志
  • 主管单位:中国医药学报
  •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国际刊号:1673-1727
  • 国内刊号:11-5334/R
  • 出版周期:月刊
期刊荣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优秀期刊一等奖期刊收录:剑桥科学文摘, 知网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哥白尼索引(波兰)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年第7期文章
  • 表证不等于外感病的初期

    表证来源于《伤寒论》,是外感寒邪初期以恶寒为特征的临床证候.但是现在有些教科书将所有外邪(六淫、疫疠等邪气)经皮毛、口鼻侵入机体的初期阶段都称为表证.表证的概念严重泛化和异化,不能正确指导临床,急需规范.......

    作者:肖相如 刊期: 2015- 07

  • 运用象思维法浅谈地龙应用经验

    《黄帝内经》强调以“以象”“类推”,处处体现象思维思想,中药地龙的认识亦基于此.该药命名富有深意,有曲直之性而入肝,具条达肝木之势;喜居土壤之中而入脾,善于钻穴松土而有运脾活络之功;食地之阴气生长而性寒,久居低洼潮湿之处而有下行胜湿之能.中医治疗其实就是以中药之象调整或治疗人之病象,从习性动观该药,可治诸多屈伸收缩不能自如疾患,善入肺经而善止咳平喘,有疏通经络瘀滞而不伤生血,下行祛湿利水而不至伤阴......

    作者:牛学恩;李振华 刊期: 2015- 07

  • 中医整体观念对疾病整体预防的指导作用

    中医天人合一和形神一体的整体观念对疾病整体预防有重要指导作用,整体观念是治未病理论的基础和指导思想.治未病必须从人外在的天地人和内在的精气神整体出发,从个人的饮食、运动、情志、起居和生理、心理、社会、自然诸方面采取自主干预、医助干预以及社会干预相结合等综合预防措施以防止疾病发生发展,做到整体预防疾病.文章从中医整体预防理念创新、理论依据、客观必要、临床实践及基本方法几个方面来阐述中医防病求本、异病......

    作者:袁尚华 刊期: 2015- 07

  • “气至病所”源流考及临床应用

    通过整理有关“气至病所”的相关古籍及文献,发现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革新,“气至病所”已具备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气至病所”为医者通过一定的手法使针感达到病变部位,多数医家认为“气至病所”是针刺时达到临床疗效的关键,是针灸医师在操作过程中所追求的特殊针感.“气至病所”是一种特殊的现象,其有别于普通针感,又有别于循经感传现象,能提高临床疗效,并且能为现代经络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作者:苏美玲;陈铭;许金森 刊期: 2015- 07

  • 不同麻醉方法对幕上肿瘤切除术患者术后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通过观察幕上肿瘤切除术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8、IL-10、IgM、IgA及IgG的水平来探讨电针(EA)及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是否相同.方法:120例患者被随机分成3组:电针组(A组)、经皮穴位电刺激组(B组)、单纯全麻组(C组).于麻醉前(T0)、诱导后4h(T1)、术后1d(T2)及术后2d(T3)采集外周血来检测TNF-α、IL......

    作者:李国艳;李霞;李淑琴;韩文勇;孙立智;林方才;王保国 刊期: 2015- 07

  • 论中医分型论治与方证论治的内涵与作用

    文章就中医疾病分型论治与方证论治两种论治模式的内涵、特征、共性与差异进行阐述,总结概括两种论治模式的临床应用原则,解析现行中医临床教材中辨证分型类型和规律,提出两种论治模式在中医教育不同学习阶段的影响和作用,正确解读和掌握两种论治模式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辨证论治水平将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作者:刘爱玲;周光 刊期: 2015- 07

  • 中医治疗学基本术语英译标准对比研究

    文章对比分析了目前国内外3部有影响力的中医术语英译标准中的治疗学基本词条;根据中医药术语英译基本原则和方法进行研究,部分讨论和拟定了相对合理的英译词.以期促进中医治疗学名词术语英译标准的统一,更好地推动中医名词术语英译规范研究.......

    作者:王小芳;李涛安;高新颜;刘成 刊期: 2015- 07

  • 中华生存质量量表应用现状

    “中华生存质量量表”是一份具有高质量科学属性的普适性量表,由研究小组历时3年研制而成,并随后积极致力于其推广和应用.量表已被广泛应用在相关研究综述中,为同类研究提供概念框架、条目池来源、量表属性评价、统计学方法等方法学借鉴和参考.另外,量表还被应用于临床研究中,并被翻译成多语言、多地区版本,被专业数据库收录.但量表仍在反映中华文化特色、管理负担等方面存在局限.在未来研究中,研究小组将进一步推进量表......

    作者:侯政昆;刘凤斌;陈新林 刊期: 2015- 07

  • 论刘完素“伤寒即热病”说

    刘完素依据《黄帝内经》认为“伤寒”乃指热病,并因在不同季节发病而有不同称谓,如春日温病、夏日热病、秋日湿病、冬日伤寒.他认为张仲景所论伤寒为“外伤于寒邪”之热病,张仲景命此为“伤寒”是为了与其他邪气致病相区分.他从“阳气怫郁”的角度,阐发了外伤于寒邪而成热病的机理,并分析六经病证,对六经热证的形成机制进行了详尽阐述,指出“六经传授皆为热证”.他还驳斥朱肱阴阳训寒热之论,阐述阴阳应当是训表里,从而进......

    作者:李海玉;王洪霞 刊期: 2015- 07

  • 护场理论源流与应用范围探讨

    护场理论在中医外科学中具有重要地位,了解其内涵形成之源流、探究其外延之范围是合理运用此理论的前提.文章通过对中医古籍、现代文献以及临床资料的搜集整理,探讨了护场理论的源流及发展.随着护场理论在慢性难愈性皮肤溃疡、恶性肿瘤等多种疾病的治疗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现代护场理论也逐渐深化为局部的正邪交争,正气对邪气的约束过程.护场理论的延伸使得其在当今应用范围更加广泛,治疗手段也更加丰富,在多种中医外科......

    作者:王一;赵彤;于蓓蓓;胡谦锋;张曦;周春祥 刊期: 2015- 07